鬓白诗句 双鬓白发诗句

2021-06-26 10:13:00  人气 124733    名人名言  
「官宅」白居易[br]  红紫共纷纷,祗承老使君。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br]  水色窗窗见,花香院院闻。恋他官舍住,双鬓白如云。[br]  《回乡偶书》[br]  贺知章[br]  少小离家老大回,[br]  乡音无改鬓毛衰。[br]  儿童相见不相识,[br]  笑问客从何处来。[br]  离别家乡岁月多,[br]  近来人事半消磨。[br]  惟有门前镜湖水,[br]  春风不改旧时波。[br]  含有白发 诗句  白发[br]  作者:白居易[br]  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br]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br]  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br]  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br]  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br]  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br]  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br]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br]  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br]  表示白发的诗句  白发的诗词[br]  作者:白居易[唐][br]  白居易肖像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br]  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br]  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元朝念蕊珠篇。[br]  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br]  李白秋浦歌[br]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br]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br]  白发苍苍的诗句  【正宫】小梁州_朱颜绿鬓少[br]  朝代:元代[br]  作者:贯云石[br]  原文:[br]  朱颜绿鬓少年郎,都变做白发苍苍。[br]  尽教他花柳自芬芳,无心赏,不趁燕莺忙。[br]  李白白发的诗句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组诗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更是脍炙人口。[br]  唐·李白[br]  白发三千丈,[br]  缘愁似个长![br]  不知明镜里,[br]  何处得秋霜?[br]  [注释][br]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br]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br]  缘愁:因为愁。[br]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br]  似:象。[br]  个:这样。又作“箇”。[br]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br]  [译诗][br]  (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br]  [赏析][br]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br]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br]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br]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br]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br]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br]  形容人苍老的诗句  形容人苍老的诗句包括:[br]  1、唐末五代韦庄《与东吴生相遇》[br]  原文:[br]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br]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br]  译文:[br]  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甚多情。[br]  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姑且对着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br]  2、清代黄景仁《别老母》[br]  原文:[br]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br]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br]  译文:[br]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br]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br]  3、宋代刘过《贺新郎·老去相如倦》[br]  原文:[br]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消肠断。[br]  译文:[br]  我似相如,君似文君。相如如今老了,常感精力不济,请问文君,我们现在如此穷困潦倒、疲惫不堪,今后的日子该如何打发呢?回顾当年我们一起赴京居住过的地方,恐怕至今还留着我们依红偎翠恩爱相处的痕迹吧。想想你我那时的情景,怎不让人魂销肠断地悲伤呢?[br]  4、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br]  原文:[br]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br]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br]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br]  译文:[br]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br]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br]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br]  [br]  5、宋代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br]  原文:[br]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br]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br]  译文:[br]  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br]  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br]  6、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br]  原文:[br]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r]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br]  译文:[br]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br]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br]  7、元代白朴《清平乐·朱颜渐老》[br]  原文:[br]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br]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br]  译文:[br]  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桃李、春风就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br]  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却不一定能永远留在欣赏的人。[br]  8、唐朝王建《老人歌》[br]  原文:[br]  白发老人垂泪行,上皇生日出京城。[br]  如今供奉多新意,错唱当时一半声。[br]  译文:[br]  白发老人流着热泪,太上皇做寿出京城。[br]  现在伺候方式很多,就因唱错半只歌曲。[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