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全文

2021-08-23 11:14:00  人气 64456    名人名言  
训曰:曩者三孽作乱①,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②,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⑤,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⑥,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⑦!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br]  【注解】[br]  ①曩(nǎnɡ):过去,从前。孽(niè):妖孽。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②昃(zè):日偏西。遑:闲暇。③暇豫:悠闲逸乐。[br]  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⑤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失败身死。[br]  ⑥垂佑:对下边的护佑。加护:加意保护。⑦悚然:恐惧的样子。[br]  【译文】[br]  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时间,但我保持着内心的坚定,表面上给人以悠闲逸乐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此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就像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br]  不久,“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叛乱都先后剿灭。当时,倘若我稍稍表现出惊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会动摇,或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之事。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护,使我能够坚定信心,认真谋划,终于成就此功业,使已面临危亡的国势重获安定。[br]  从古至今的皇帝,像我这样从小就经历了不少艰难的,实在不多啊!而今,四海之内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几年的时间里我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反而有些后怕。古人说:“居安思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br]  【评语】[br]  吴三桂、察哈尔布尔尼发动叛乱,清廷边关军情紧急,康熙帝却每天照常骑马出行、射箭游乐,“暇豫”之状,成了一些人攻讦他的口实。但不久叛乱迅速被平定,国势转危为安。很显然,康熙悠闲逸乐是一种安定人心的策略,是优秀政治家的良好素质及杰出才干的体现。作为帝王韬略,安定人心,在必要时不得不示人以闲适快乐的假象。当决定命运的大事突然发生时,把握处世行事的尺度很难,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丰富的人生历炼的经验作为基础。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敬服那些喜怒哀乐不露于形的强人。当然,这种风度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远大志向决定的。[br]  求《康熙御制庭训格言》,也就是康熙皇帝语录  训曰:元旦乃履端令节,生日为载诞昌期,皆系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言语吉祥。所以朕于此等日,必欣悦以酬令节。[br]  [br]  二[br]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br]  [br]  三[br]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br]  [br]  四[br]  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所以称大智也。[br]  [br]  五[br]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以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br]  [br]  六[br]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br]  七[br]  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所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br]  [br]  八[br]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只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其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在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br]  [br]  九[br]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br]  [br]  十[br]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也。[br]  [br]  十一[br]  训曰:汝等见朕于夏月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里,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br]  [br]  十二[br]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br]  十三[br]  训曰:《书经》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之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与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然《书》虽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虞书》之治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乎君道,则《典》、《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言乎理数,则箕子《洪范》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事、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勉,惟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br]  [br]  十四[br]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br]  [br]  十五[br]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br]  [br]  十六[br]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br]  [br]  十七[br]  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劳,己安则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恫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br]  [br]  十八[br]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br]  十九[br]  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br]  [br]  二十[br]  训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再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罪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br]  [br]  二十一[br]  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br]  [br]  二十二[br]  训曰:朕幼年习射,耆旧人教射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皆不可被蓄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br]  [br]  二十三[br]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不访于人也。[br]  [br]  二十四[br]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br]  二十五[br]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br]  [br]  二十六[br]  训曰: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br]  [br]  二十七[br]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不待思索矣。[br]  [br]  二十八[br]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br]  [br]  二十九[br]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br]  [br]  三十[br]  训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学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br]  三十一[br]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br]  [br]  三十二[br]  训曰:《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可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指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br]  [br]  三十三[br]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太后驾诣五台山,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哉何处?焉得即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br]  [br]  三十四[br]  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可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并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服不可以长久服之乎?[br]  [br]  三十五[br]  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br]  [br]  三十六[br]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br]  三十七[br]  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br]  [br]  三十八[br]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br]  [br]  三十九[br]  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和以通情分。严泽尊卑贵贱不逾,情通泽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br]  [br]  四十[br]  训曰: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天理乃本然之善,有生之初,天之所赋痹也。人欲是有生之后因气秉之偏动于物而纵于情,乃人之所为,非人之固有也。是故闲邪存诚,所以持养天理,提防人欲;省察克治,虽以辨明天理,决去人欲。若能操存涵养,愈精愈密,泽天理常存,而物欲尽去矣。[br]  [br]  四十一[br]  训曰: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均无,日昃不遑,持心坚定,而外昃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贴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俱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br]  [br]  四十二[br]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并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敌抵?不日永兴之师捷间必至。陛下独不观乎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br]  四十三[br]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记之。[br]  [br]  四十四[br]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br]  [br]  四十五[br]  训曰:世人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葘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br]  [br]  四十六[br]  训曰:古人有言:“反经合理谓之权。”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br]  [br]  四十七[br]  训曰: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此皆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信然乎![br]  [br]  四十八[br]  训曰:出外行走,驻营之处最为紧要,若夏秋间雨水可虑,必觅高原,凡近河湾及洼下之地断不可住。冬春则火荒可虑,但觅草稀背风处,若不得已而遇草深之处,必于营外周围将草刈除,然后可住。再有,人先曾止宿之旧基不可住,或我去时立营之处,回途至此亦不可再住。如是之类,我朝旧例,皆为大忌。[br]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br]  [br]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br]  [br]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br]  [br]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br]  立定脚跟战胜私欲[br]  [br]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br]  [br]  存诸心体诸身求实得于己[br]  [br]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br]  [br]  不忍舍处方得书味[br]  [br]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br]  [br]  进德修业依于经史[br]  [br]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br]  [br]  为山九仞未可偏废[br]  [br]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br]  [br]  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br]  [br]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br]  [br]  穷理求知行事得之[br]  [br]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br]  [br]  忍耐一时便觉无事[br]  [br]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br]  [br]  尽其人事以听天命[br]  [br]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br]  [br]  学以养心亦可养身[br]  [br]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br]  [br]  神静心和心和形全[br]  [br]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br]  [br]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br]  [br]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br]  庭训格言的介绍  《庭训格言》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其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笔述。[br]  康熙的庭训格言表达了他什么观点?  康熙的庭训格言表达了他的勤政的观点。[br]  那一刻 我难以忘怀  我穿越在时间的隧道里,目睹了神州大地千年的沧桑巨变,那一个个情节,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中回放,一遍,两遍,始终难以忘怀。[br]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r]  我还记得一位白发老者,盘坐在席上,旁边围满了弟子。那个老人叫孔丘,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子。我见那三千弟子皆洗耳恭听老人的话,老人口中吐出的一字一句一定都充满着智慧吧!无意间,我听到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回想起了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在二十一世纪的北京,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旁萦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这时,我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笑着用对外国的友人说:“WelcometoBeijing.”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原来那位老先生的话以深入人心,原来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阻隔不了中华儿女血脉与思想的传承,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又是多么的智慧,在今天仍传为经典。这到底传承着我们的什么呢?我低声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r]  女君临天下[br]  历史不知又翻过多少页,我来到了气势磅礴的唐朝。我悄悄钻进皇帝的寝宫,却意外地发现皇帝的龙椅上竟坐着一位女人!她全身金黄打扮,生的如此妩媚。[br]  瞧她的眼睛,眼神中透出非凡的气质。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吧!少时,一位宫女来报:“皇上,时辰已到,该早朝了。”于是,她起身更衣,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来到大殿。她端坐在龙床上,心安理得的接受男性大臣的膜拜。且听那一声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女人,竟统领一个鼎盛的王朝。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多么传奇的一个女人,瞧她那飒爽的英姿,威严的容貌,真是女中之豪杰!孰说女子不如男?她给出了最完美的解释。面对这伟大而尊贵的女皇,我在角落里深深地鞠了一躬。[br]  少年大帝[br]  我随着时空隧道的旋转来到中国皇朝史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步入威严肃穆的紫禁城,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辉煌、耀眼。我来到御花园,看到满园的鲜花绚烂地笑。于是,我便在这美丽的花园中玩耍起来。时间流逝着,夜幕在悄悄降落,我走在返回的路上越发奇怪:为什么身穿黄袍的那男人未出现?他难道不爱玩耍吗?我走向了皇帝的起居殿。路上,我被一阵昏暗的烛光吸引了,是谁在哪里挑灯夜读?我好奇的走过去,却发现是少年老成的康熙皇帝。不是有太监前来说:“皇上,天色已晚,该就寝了。”可这位皇帝哪里肯听,他一进入书中去了,享受着书给他带来的乐趣。紫禁城迎来了黑夜,却又一位日理万机的皇帝,借着烛光,游翔书的世界。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我转身回到21世纪,在自[br]  己的书房中找出一本《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认真的研读起来。[br]  夜已深,我关上书躺在了床上。闭上眼,历史的画面便像电影一般放映着,睡梦中,那一幕幕,我难以忘怀。[br]  [br]  我觉得这一篇很经典哦~~希望会帮到你~~[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