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格言 明志方面的格言

2021-10-18 11:16:00  人气 116865    名人名言  
楼兰为你解答:多些无妨吧[br]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br]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br]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br]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br]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br]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br]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br]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br]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br]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br]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br]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br]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br]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br]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br]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br]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br]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br]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br]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br]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br]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br]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br]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br]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br]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br]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br]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br]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br]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br]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br]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br]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br]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br]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br]  和明志有关的名言诗句  1.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br]  2.才自清明志自高——清·曹雪芹[br]  3.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宋·陆九渊[br]  有关读诗明志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br]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br]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br]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br]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br]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br]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br]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br]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br]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br]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br]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br]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br]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br]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br]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br]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br]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br]  关于明志的名句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清·曾国藩[br]  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晋·葛洪[br]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明·冯梦龙[br]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宋·陆九渊[br]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br]  志正则众邪不生——三国志[br]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佚名[br]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宋·范开[br]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br]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法国[br]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清·颜元[br]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明·吕坤[br]  有志者,事意成——范晔[br]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br]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br]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br]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br]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宋·刘过[br]  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圣经[br]  关于明志的中国古代名言  明志[br]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br]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br]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br]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br]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br]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br]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br]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br]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br]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br]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http://blog.tom.com/ybppbzm0/article/301.html[br]  修身明志名言200字  修身以明德,崇德以明志——从《大学》之道谈德育之本质及其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智育、德育和美育,是一种“以文教化”,其首要任务是教人如何“修身”,其终结目标是“明德”,以达到“至善”。这是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人文教育思想。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金钱饥渴的世界里,这一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却被挤出了教育的边缘,在荒诞的现实里“失语”了。文章试图通过对《大学》之道(说到底是教育之道)的解读,重新阐释“德育(一种审美教育)”的本质,以期在教育目的过于功利化的职业教育中重新建构一种大道德观和大教育观。[关键词]《大学》;《大学》之道;德育;职业教育一、所谓教育从某种目的或意义上说,德育就是素质教育、人文美育,即教育学生明白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所在。德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教育人(学生)如何修其身。甚或从追根溯源的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从善。《说文解字》释“教育”一词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又云:“尊贤育下,以彰有德。”(《孟子?告子下》)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某种手段,把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某种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什么是“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之内心的善。可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人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从善,即是使人成为其“人”。教育家严元章先生认为中国教育教是“教学”;教是“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才”。“教师”是教人的人,是教人学的人,是教人学做人的人,以至是教人成人又成才的人。……至于后世失察,误以“教学”为“教授”,误以“教人”为“教书”,将错就错,错到如今——“教师”原该是“教学先生”、“教人先生”,便被说成是“教书先生”,甚至是“教书匠”。[1]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以文教化”的意思,即以一定的道德伦常与诗书礼乐教化人民,而实施这种教化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诚然,学生首先要学的也是这种人文美育。《说文解字》释“学”为“觉悟,从教”,即以学校来启示觉悟之意。《白虎通义》也云:“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觉悟,启导学生的道德悟性,当然,其中也包括对的美的感受力。然而,众所周知,今天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走向单一的技能接受的路子,其根本目的不过是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而没文化的技能“人才”。诚然,正如迎合职业教育之所好,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模式,因为其可以让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马上看到教育的胜利成果——技能人才。正因为如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德育便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被隐蔽甚至剔除了。毫无疑问,没有任何时期的德育教育能比今天更处于如此边缘和尴尬的境地。诚然,今天的职业教育有其时代特征与本质属性,那就是以传授知识(技艺接受)为主,这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它是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方向或者说成功的模式?还有待检验。如果技能接受成为职业教育的唯一,那么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就毫无二致了。事实上,职业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不是培训,正在于其是否有“基础属性”的区别。过分强调技能接受而把职业教育的基础属性挤向边缘是极度不明智的。殊不知,人文素质(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基础属性)的有效培养有助于提高技能接受的能力,甚至说其对一个被培养者是否成人、成才起到标尺之作用。归根结底,任何形式(类别)的教育都不能离开“教育”的基础属性。换句话说,没有“基础”的教育将会造成头重脚轻的后果,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基础属性就是它的人文教育,即德育,这是使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尚方宝剑。因此,在职业教育进程中,要想让人文素养与技能接受并行不悖,相互促进,须在紧抓技能接受的同时,把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指标任务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