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诗句 木叶诗词

2021-10-24 10:15:00  人气 59896    名人名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先秦·屈原)[br]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br]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br]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br]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br]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br]  临江二首其二(唐·王勃)[br]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br]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br]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br]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br]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br]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br]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br]  带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br]  唐[br]  曹邺[br]  《寄监察从兄》[br]  2、洞庭白波木叶稀[br]  唐[br]  李白[br]  《临江王节士歌》[br]  3、九月寒砧催木叶[br]  唐[br]  沈佺期[br]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br]  4、木叶啼风雨[br]  唐[br]  李贺[br]  《伤心行》[br]  5、木叶啼风雨[br]  唐[br]  李贺[br]  《伤心行》[br]  6、木叶脱无遗[br]  唐[br]  马戴[br]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br]  7、木叶摇山翠[br]  唐[br]  马戴[br]  《山中寄姚合员外》[br]  8、天秋木叶下[br]  唐[br]  李白[br]  《秋思》[br]  9、闭门木叶下[br]  唐[br]  李白[br]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br]  10、木叶黄落龙正蛰[br]  唐[br]  杜甫[br]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br]  11、九月寒砧催木叶[br]  唐[br]  沈佺期[br]  《杂曲歌辞·独不见》[br]  12、江皋木叶下[br]  唐[br]  王勃[br]  《临江二首》[br]  13、木叶纷纷向人落[br]  唐[br]  李颀[br]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br]  14、骚人木叶愁[br]  唐[br]  刘长卿[br]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br]  15、还悲木叶声[br]  唐[br]  刘长卿[br]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br]  16、木叶纷纷落[br]  唐[br]  韦应物[br]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br]  17、蝉鸣木叶落[br]  唐[br]  高适[br]  《东平路作三首》[br]  18、高风下木叶[br]  唐[br]  杜甫[br]  《江上》[br]  19、天清木叶闻[br]  唐[br]  杜甫[br]  《晓望》[br]  20、木叶纷纷下[br]  唐[br]  刘昚虚[br]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br]  21、秋尽江南木叶疏[br]  明[br]  练子宁[br]  《送周澄之历城》[br]  22、木叶脱落霜露降[br]  明[br]  刘炳[br]  《七夕对月怀蓝明之黄彦美蒋师文先生》[br]  23、木叶殷清霜[br]  明[br]  刘基[br]  《赠周宗道六十四韵》[br]  24、洒向千峰木叶丹[br]  明[br]  戚继光[br]  《望阙台》[br]  25、镜湖白波木叶稀[br]  明[br]  钱宰[br]  《分题赋镜湖送张用中》[br]  26、策策西风木叶稀[br]  明[br]  钱宰[br]  《送朱叔英还维扬》[br]  27、城上秋风木叶飞[br]  明[br]  乔世宁[br]  《捣衣》[br]  28、萧萧木叶稀[br]  明[br]  屈氏[br]  《述怀(是岁弟之燕,妹归商,亲在华下,余居》[br]  29、木叶知时序[br]  明[br]  盛时泰[br]  《偶然作》[br]  30、木叶下惊秋[br]  明[br]  史鉴[br]  《临清轩》[br]  31、木叶向冬青[br]  明[br]  史谨[br]  《过七星关》[br]  32、泽国寒风木叶稀[br]  明[br]  宋登春[br]  《秋日待家书不至感赋此诗》[br]  33、纷纷木叶下江流[br]  明[br]  宋珏[br]  《过燕矶怀孟阳》[br]  34、霜凋木叶清威远[br]  明[br]  孙承宗[br]  《春怀六首》[br]  35、木叶萧萧送雨声[br]  明[br]  孙一元[br]  《秋夜坐吴山僧舍》[br]  36、木叶号蝉悲[br]  明[br]  汤显祖[br]  《黄冈西望寄王子声》[br]  37、洞庭湖中木叶稀[br]  明[br]  屠隆[br]  《长安明月篇》[br]  38、木叶萧萧堕江水[br]  明[br]  于谦[br]  《题画》[br]  39、竹色萧萧木叶齐[br]  明[br]  虞堪[br]  《题赵松雪画四首》[br]  40、木叶风声听去别[br]  明[br]  止庵法师[br]  《次韵同复翁雪中暮归》[br]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共19首):[br]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br]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br]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br]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br]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br]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br]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br]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br]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br]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br]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br]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r]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br]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br]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br]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br]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br]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br]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br]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br]  “木”和“树”的不同:[br]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br]  说木叶中诗句的意思和表达情感 知道的说下 最好是完全点的 谢谢啦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br]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br]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br]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br]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br]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br]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br]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br]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br]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br]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br]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br]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br]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br]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br]  6.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br]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br]  ——沈佺期《古意》[br]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br]  (抱歉,我只找到了这些,搜狗上找的)[br]  还有“木叶”或者“树叶”的诗句  咏柳[br]  贺知章(唐)[br]  碧玉妆成一树高,[br]  万条垂下绿丝绦。[br]  不知细叶谁裁出,[br]  二月春风似剪刀.[br]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赠于梦中诗赋以寄一二僚友故今所和者亦止述翰苑旧游而已次本韵[br]  元稹(唐)[br]  阿阁偏随凤,[br]  方壶共跨鳌。[br]  借骑银杏叶,[br]  横赐锦垂萄.[br]  题落叶[br]  司空曙(唐)[br]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br]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br]  落叶[br]  孔绍安(隋)[br]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br]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br]  《木叶》中涉及到的全部古诗原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r]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br]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br]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br]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br]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br]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