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语录 废名经典语录

2021-07-17 16:45:00  人气 88989    名人名言  
他是想混分不要理他[br]  我的是![br]  废名的《星》:[br]  满天的星,[br]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br]  东墙上海棠花影,[br]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br]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br]  昨夜夜半的星,[br]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br]  疏而不失,[br]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br]  子非鱼安知鱼。[br]  一句话说说废名小说的特色  濡染了淡淡忧郁的诗化的田园牧歌。[br]  简答: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废名的小说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与鲁迅大异其趣。废名学贯中西,博采众长,他把陶渊明的朴质淡泊、庾信的清新别致、李商隐的灵动跳跃和杜甫的悲天悯人以及哈代的辞语简约、契诃夫的描述细腻,都揉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废名小说冲淡质朴、含蓄委婉、灵动跳脱、简练省净而又情理交融、悲天悯人的独特艺术风格。[br]  一、充满乡土气息与牧歌情调的小说内容[br]  废名的小说描写的多是日常琐事来展现生活情趣,以冲淡质朴、优美宁静的笔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古朴静寂之美和淳朴的人情乡情之美。“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却正是现实。”⑴沈从文说:“不但那农村少女动人清朗的笑声,那聪明的姿态,小小的一条河,一株孤零零的长在菜园一角的葵树,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接近,就是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也是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嗅出的。”⑵《柚子》通过童年的一系列日常琐事,刻画了表妹柚子的鲜明形象。“我知道我的罐子快完了,白天里便偷柚子名下的。柚子也很明白我的把戏,但她并不作声。末了仍然是我的先完,硬闹着把柚子剩下的拿出来再分。”⑶柚子的温厚可爱以及“我”的调皮顽劣性格都跃然纸上。[br]  “废名把乡土气息与牧歌情调几乎是自然天成地融为一体,为现代乡土小说开拓了另类美的天地。”⑷《竹林的故事》写河边竹林旁一农家贫穷而又快乐的日子。文中的三姑娘洋溢着悠悠诗情和青春气息。作者对三姑娘的聪慧乖巧、清丽脱俗以及她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令人过目难忘。这篇小说的纯粹达到了无可企及的地步。沈从文的《三三》、《边城》,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篇可能都受过此作的影响,沈从文笔下的三三、翠翠以及汪曾祺笔下的巧云身上都有三姑娘的影子。但是,我觉得,只有《边城》可以与之匹敌,而《三三》、《大淖记事》等篇就诗情画意和质朴纯粹上都难以望其项背。[br]  二、散文化的小说结构[br]  废名的小说在结构上有着鲜明的散文化倾向:淡化故事情节,着重情绪和意境的渲染,以抒情的笔法使田园山水之美与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br]  废名以大量篇幅纳自然景观于人事描写之中,把景物人化。写景也即是写人。《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河上柳》都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菱荡》中,“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这与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⑸是何其相似!我不能断定卞之琳是否是受了废名的影响,也或许是各自的独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废名的《菱荡》写成于1927年10月,而卞之琳则是从1930年才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这首《断章》则写成于1935年10月。并且,卞之琳自己也说“我主要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读诗的艺术享受”。⑹[br]  《桥》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并没有贯彻始终的故事情节,每篇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景,人物与其环境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作倾向,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后起的沈从文。沈从文更进一步主张:“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方法,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⑺沈从文更进一步说:“一切艺术都容许作者注入一种诗的抒情,短篇小说也不例外。”⑻沈从文的《边城》在结构和神韵上都深受《桥》的影响。它们都描写了农村古朴、和谐的生活,且都以脱俗空灵、诗意悠远的笔调描写了一曲纯朴的人间之爱。《桥》写程小林与史琴子、细竹之间萌发的情爱,《边城》则由一男二女变为了一女二男:翠翠与天保、傩送。[br]  三、诗化的小说语言[br]  废名的小说还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废名自己承认,他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⑼汪曾祺说:“他把晚唐诗的超越理性,直写感觉的象征手法移到小说里来。他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是诗。”⑽他用唐人绝句的方法写小说,于是有《菱荡》《桃园》《沙滩》《碑》这样的精品。废名小说中有很多句子都有绝句之美:[br]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桃园》)[br]  “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菱荡》)[br]  “搓衣的石头捱着岸放,恰好一半在水。”(《桥·洲》)[br]  “接着不知道讲什么好了,仿佛好久好久的一个分别。”(《桥·洲》)[br]  “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桥·芭茅》)[br]  “灯光无助于祖母之爱,少女的心又不能自己燃起来。——”(《桥·灯笼》……[br]  废名的小说像诗,还因为他的小说,早年就已在艺术上显示出委婉含蓄且具跳跃性的特点,尤其是1927年前后,这种特点更是发挥得圆润熟练,《桃园》便是其中代表。“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开篇的文字,就简洁到了极点。《桃园》全篇着力表现的乃是王老大和阿毛父女间的真挚的爱。阿毛自己本是病人,但她还是关爱着父亲,看到爱酒的父亲酒瓶已空,便竭力劝父亲去买酒;王老大却一心惦念病中的阿毛,只因女儿说了一句“桃子好吃”,即使产桃季节早已过去,做父亲的竟用空着的酒瓶再贴些零钱,换回来一个玻璃桃子,想让女儿“看一看”也是好的。文字如鲁迅般讲究简省,却写出贫民父女间相濡以沫、撼人心灵的爱,令人不觉泣下沾襟,其艺术感染力足可与朱自清散文《背影》相媲美。[br]  长篇小说《桥》集中体现了废名小说诗化的特点。读《桥》,就像在读一部长诗,全书都是诗化了的。其中的每一章,甚至一句两句,也自成意境。[br]  “这个鸟儿真是飞来说绿的,坡上的天斜到地上的麦,垄麦青青,两双眼睛管住它的剪子笔径斜。”(《桥·茶铺》[br]  “(‘细雨梦回鸡塞远’)这样的雨实在下得有意思,不湿人。“(《桥·塔》)[br]  “不管天下几大的雨,装不满一朵花。”(《桥·塔》)[br]  这样美妙的诗意的句子,在《桥》中比比皆是,俯拾即是。正如冯健男所说“《桥》是小说艺术,是诗艺术,是‘高华简练’的语言艺术。”⑾[br]  四、跳脱简练、含蓄委婉的行文风格[br]  废名的小说,还具有一个很特殊的行文风格,那就是灵动跳脱、简练省净、含蓄委婉。周作人对于废名的简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来创作不大讲究文章,也是新文学的一个缺陷。的确,文坛上也有做得流畅或华丽的文章的小说家,但废名君那样简练的却很不多见。”⑿[br]  废名小说的开头往往以简洁精炼的语言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竹林的故事》第一段:“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菱荡》开头一段:“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我列出这两段文字之后,再将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几段摘录在下面:[br]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边城》)[br]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沈从文《三三》)[br]  “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br]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汪曾祺《大淖记事》)[br]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汪曾祺《受戒》)[br]  从以上几段都可看出,沈从文和汪曾祺在行文风格尤其是语言方面明显的受到过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在《〈废名短篇小说集〉代序》中说:“我曾经很喜欢废名的小说,并且受过他的影响。”⒀[br]  在行文简省方面,我认为《初恋》勘作范例,虽然这篇小说很少有人论及。在写初见银姐时,“我一见她就爱;祖母说“银姐”,就喊“银姐”;银姐也立即含笑答应,笑的时候,一边一个酒窝。”其中“祖母说‘银姐’,就喊‘银姐’”一句,完全是生活化了的语言,没有一点铺垫和渲染,简省到极点。而对银姐的描写,也是在行文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展开,使行文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br]  在《初恋》的结尾:“这已经是十年的间隔了:我结婚后第一次回乡,会见的祖母,只有设在堂屋里的灵位;‘奶奶病愈勿念’,乃是家人对于千里外的爱孙的瞒词。妻告诉我,一位五十岁的婆婆,比姑妈还要哭得厉害,哭完了又来看新娘,跟着的是一位嫂嫂模样的姐儿,拿了放在几上的我的相片,‘这是焱哥哥吗?’”没有直接描写“祖母”的去世,而是以“堂屋里的灵位”来暗示祖母已逝。而“一位嫂嫂模样的姐儿”则含蓄的指出了银姐现在也早已结婚成家。在这一小段文字中,将祖母的病故和银姐的嫁人都含蓄的交待出来,像诗一样灵动跳脱,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品读中通过再创作而感悟之。在《小五放牛》中,通过孩子的视角把富户王胖子霸占老实农民的妻子这样的恶事写得曲折委婉,且婉而多讽:“王胖子是住在陈大爷家里,而毛妈妈决不是王胖子的娘子。”客观叙述中,暗含对农民陈大爷的同情。[br]  五、情理交融、悲天悯人的深刻内涵[br]  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被严重低估。虽然认同他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公认他是“诗化小说”的鼻祖,但人们多看到他的独特,多欣赏他如诗如画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深刻,忽略了他洞若观火、举重若轻的一面。“历经战乱的废名,其笔下的乡土记忆已经不再像‘略带稻草气味’的早期那么纯然,已经又多了几许生之欢喜以及生之沉重,从而愈加丰富了中国的乡土记忆。”⒁而代表着废名另一面的便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br]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且晦涩繁琐。语句和意象的组接和转换非常突兀,常常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是现实的。灵感最初来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离莫须有先生家有五里,路边有五棵大树,于是树以人传,人以树传,名不虚传”。我们把《莫须有先生传》中的这段文字与《五柳先生传》的开篇文字试作比较:“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两者是何等相似![br]  《莫须有先生传》的主人公取名莫须有,与“废名”异曲同工。在莫须有先生身上,既有堂吉诃德⒂的疯狂可笑和正直无畏,又有孔乙己的迂腐和善良。莫须有先生“全无诗意”的所见所闻,恰是废名休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境的艺术表现。这里已没有往昔的超尘脱俗般的诗化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逢人遇事的感慨与絮语,有的是平凡百姓庸常的现实,在“满纸荒唐言”的下面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一腔愤懑和对世事与人性的理性思考。《莫须有先生传》描绘和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世相,是一部可与《围城》媲美的优秀长篇小说。[br]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的最后一部小说,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特点。表面上“情趣”、“理趣”都已经完全褪去或淡然,实际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其“余韵”尚在。废名写这部作品时已“无意为文”,他只是叙述事实,语言非常平实。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避居乡间的经济拮据、乡村保甲制度的种种积弊、偏僻地区小学教育的落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有时以佛学阐释人生哲理,令人难辨真味;有时以诙谐文笔状写人生苦况,又令人回味无穷。[br]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共十七章,在最后一章《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中,体现了废名一贯的对于日常生活的诗意观照和充满睿智的荒诞讽刺的特点。两个小孩“纯”与“慈”在拣柴时的乐处,反映的是纯然的孩子的追求快乐的天性。而在成人世界的“拣柴”则具有双重性:追求快乐与满足贪欲,这是人的天性的两面性。人无贪欲必是圣贤。两个小孩子充满趣味的“拣柴”加进成年人的功利意义,确乎使“趣味更重了”。“其实世间一切的乐处都是贪”⒃,废名在不经意间使小说与现实本身和人性弊端构成了某种隐喻鞭挞的关系。所以周作人说:“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⒄废名把思想隐藏在文字后面,隐藏在小说人物的言行后面,因此,更见其深刻[br]  经典阅读》中写废名竹林的故事的是哪一篇  竹林的故事[br]  废名[br]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br]  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以后就借了割菜来逗她玩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从名字看来,三姑娘应该还有姊妹或兄弟,然而我们除掉她的爸爸同妈妈,实在没有看见别的谁。[br]  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br]  老程除了种莱,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br]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啊呀”!这回是一尾大鱼!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飧饭。[br]  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留到端午扎艾蒿,别糟蹋了!”妈妈这样答应着,随即把洒壶伸到灶孔烫。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br]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br]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现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br]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但里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br]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街上的汉子也借这个机会撞一撞她们的奶。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鸡上埘的时候,比这里更西也是住在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br]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br]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br]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br]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br]  “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br]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br]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br]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眼的望,而三姑娘老不抬头!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竞是在梦中过去了。[br]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br]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br]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br]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这几乎要使得三姑娘稀奇得伸起腰来了:“刚才还催我去玩哩!”[br]  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br]  见了三姑娘活泼泼的肩上一担菜,一定要奇怪,昨夜晚为什么那样没出息,不在火烛之下现一现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的呢?不——倘若奇怪,只有自己的妈妈。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莱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br]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br]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等到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br]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的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br]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br]  三姑娘笑了:[br]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br]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br]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br]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br]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br]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br]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br]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br]  1924年10月[br]  求现代小诗40首,越多越好。 7句以上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br]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br]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br]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br]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br]  每朵莲都像你[br]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br]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br]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br]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br]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br]  如果你的清芬[br]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br]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br]  这只手应该[br]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br]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br]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br]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br]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br]  像一首小令[br]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br]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br]  [br]  林徽音《笑》[br]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br]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br]  艳丽如同露珠,[br]  朵朵的笑向[br]  贝齿的闪光里躲。[br]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br]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br]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br]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br]  轻软如同花影,[br]  痒痒的甜蜜[br]  涌进了你的心窝。[br]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br]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br]  [br]  废名《星》[br]  满天的星,[br]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br]  东墙上海棠花影,[br]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br]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br]  昨夜夜半的星,[br]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br]  疏而不失,[br]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br]  子非鱼安知鱼。[br]  [br]  卞之琳《断章》[br]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br]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br]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br]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br]  [br]  郑愁予《错误》[br]  我打江南走过[br]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br]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br]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br]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br]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br]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br]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br]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br]  [br]  闻一多《死水》[br]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br]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br]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br]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br]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br]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br]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br]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br]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br]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br]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br]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br]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br]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br]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br]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br]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br]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br]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br]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br]  [br]  冯至《蛇[br]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br]  冰冷地没有言语---[br]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br]  千万啊,莫要悚惧![br]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br]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br]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br]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br]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br]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br]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br]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br]  [br]  何其芳《预言》[br]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br]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br]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br]  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br]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br]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br]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br]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br]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br]  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br]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br]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br]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br]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br]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br]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br]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br]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br]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br]  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br]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br]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br]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br]  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br]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br]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br]  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br]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br]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br]  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br]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br]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br]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br]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br]  呵,你终於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br]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br]  [br]  戴望舒《雨巷》[br]  撑着油纸伞,独自[br]  彷徨在悠长、悠长[br]  又寂寥的雨巷,[br]  我希望逢着[br]  一个丁香一样地[br]  结着愁怨的姑娘。[br]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br]  丁香一样的芬芳,[br]  丁香一样的忧愁,[br]  在雨中哀怨,[br]  哀怨又彷徨;[br]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br]  撑着油纸伞[br]  像我一样,[br]  像我一样地[br]  默默行着,[br]  冷漠,凄清,又惆怅。[br]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br]  太息一般的眼光[br]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br]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br]  像梦中飘过[br]  一枝丁香地,[br]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br]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br]  到了颓圮的篱墙,[br]  走尽这雨巷。[br]  在雨的哀曲里,[br]  消了她的颜色,[br]  消了她的芬芳,[br]  消散了,甚至她的[br]  太息般的眼光,[br]  丁香般的惆怅。[br]  撑着油纸伞,独自[br]  彷徨在悠长、悠长[br]  又寂寥的雨巷,[br]  我希望飘过[br]  一个丁香一样地[br]  结着愁怨的姑娘。[br]  [br]  徐志摩《再别康桥》[br]  轻轻的我走了,[br]  正如我轻轻的来;[br]  我轻轻的招手,[br]  作别西天的云彩。[br]  那河畔的金柳,[br]  是夕阳中的新娘;[br]  波光里的艳影,[br]  在我的心头荡漾。[br]  软泥上的青荇,[br]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br]  在康河的柔波里,[br]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br]  那榆荫下的一潭,[br]  不是清泉,[br]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br]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br]  寻梦?撑一支长篙,[br]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br]  满载一船星辉,[br]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br]  但我不能放歌,[br]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br]  夏虫也为我沉默,[br]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br]  悄悄的我走了,[br]  正如我悄悄的来;[br]  我挥一挥衣袖,[br]  不带走一片云彩。[br]  我不认为这首诗好过《雨巷》,整体看还有所不如。但没有办法,有两句的确是妙手偶得之的句子,那两句不需要我说了吧。[br]  志摩纪念中经典语句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br]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br]  代表作品[br]  《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