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对孔子名言的思考

2021-09-10 15:47:00  人气 122991    名人名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  --孔子[br]  [br]  孔子:你们把我的话断句断错了[br]  新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  说明:[br]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语录,上下文之间往往没有多少联系。当时的文章,除了句断,其它标点符号还没有发明。所以,被误读是可能发生的事。[br]  那么,是哪一句孔子的管理名言被误读了呢?[br]  这句名言出自《论语·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  自从汉字中引入标点符号以来,在所有的印刷物和近来的电子读物中,《论语·秦伯》这句话表述变成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站在“民”的领导的角度讲的,讲的是对“民”的管理。于是,“(民)不可使知之。”把“民”与领导的关系对立起来了,成为宣扬愚民权术的名言。至今,这句名言在一些管理书籍和文章中也常常被批判地引用。[br]  我把这句名言更正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字面上看,这里的字大多可以直接解释。应该说明,其中,“由”字为动词,有任用、听任、遵从、践履等等多个含意。我选择“任用”。这句名言,可以解读为,孔子说:“你行的话,就任用你;你不行的话,就培训你。”从企业管理角度,其要点是,不是把员工看成是顺从你的工具,而是要重视员工的学习和发展,合格的员工要任用他。使员工和领导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不断实现企业新目标的利益共同体。[br]  “……(民)不可,使知之。”与同一本书的《卫灵公》中有,子曰:“有教无类”这句话一脉相承。也使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br]  两千五百年来,孔子的儒家学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影响着华人世界的企业文化。发掘和吸收中国优秀文化中有益的管理理念,对推进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意义。[br]  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对这句名言的思考,是在增加了信息的来源,获得新鲜的知识的渴望,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br]  写出你对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多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和他们相似的缺点要改正.[br]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r]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br]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br]  写出你对孔子某一名言的思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这句话是说温习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和感受,那么长此以往,你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句话教会我们对于要勤于复习,这样不仅不会使自己遗忘旧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新的感悟。学习就应该这样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充实自己。[br]  写出对孔子一句名言的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唬叮杠顾蕲该搁双功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br]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和对某一名言的思考  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出自了《论语公冶长》,是孔子批评宰予白天睡觉时说的。[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