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格言的启示 萨迦格言的价值

2021-09-13 11:14:00  人气 88939    名人名言  
萨迦格言.观察学者品[br]  学者要掌握知识宝库,必须汇集珍贵的格言;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br]  人们是不是有学问,在于能否明辨是非;与尘土混合的铁粉,只有磁石才能分开。[br]  格言是学者智慧的结晶,愚昧的人则难以理解;当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猫头鹰则变成了瞎子。[br]  学者勇于改正过错,愚者怎能做到这点;大鹏能啄死毒蛇,乌鸦则不敢如此。[br]  萨迦格言对世人的影响 它从客观方面  《萨迦格言》对后世藏族格言诗的创作起了推动作用,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写作方法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萨迦格言》的影响。《萨迦格言》重在说理,善於运用比喻。语言简洁,形象鲜明,准确有力;用词雅俗兼蓄,既有佛经掌故,又有民俗民谚,深入浅出,别开生面。它成为藏族学者必读著作,也在群众口头广泛流传。[br]  萨迦格言读后感  在文章中:[br]  “[br]  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身,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br]  快乐地破壳而出,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受着大树的荫蔽,受着[br]  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br]  ”[br]  一股[br]  自然的气息,让人感悟生命。[br]  人生有痛苦,也有欢乐,欢乐与痛苦组成整个人生。历经痛苦与磨难后的人生才更快[br]  乐。从现在起,不要在害怕痛苦,勇敢一点,面对着生命的挑战,哪怕是布满荆棘坎坷,艰[br]  难险阻,都要勇敢的迈过去,去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让生命经过痛苦与磨难的洗礼后,显[br]  出光辉亮丽的本色!!冰心的文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让人更能感受自然的乐趣。[br]  22222222[br]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br]  “[br]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br]  ……”[br]  心一[br]  下子跳动得剧烈了起来,一个坚强的保尔屹立在我们的面前。[br]  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br]  向困难挑战,[br]  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br]  的过程。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br]  为而羞愧;[br]  那么在临终之际,[br]  他能够自豪地说:[br]  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br]  丽的事业[br]  ——[br]  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br]  ”[br]  这段名言曾经唤起几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br]  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br]  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br]  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br]  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br]  个人的奋斗唯有[br]  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br]  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br]  “[br]  保尔[br]  ”[br]  ,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br]  价值的丰碑。[br]  读此书,获益非浅![br]  举例《萨迦格言》的艺术特点  由萨迦文化研究所编辑、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萨迦格言》记录的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精通五明之学的大师萨班·贡噶坚参的格言。本书通过上师对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辨别人品及佛法等方面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明辨是非,与人向善,积德行善的道义,以求达到“让世人有规可循,弘扬圣法”的目的。《萨迦格言》全书分九品(章节),分别介绍了辨别智者、君子、愚者、各色人、恶性、性情、悖理、事业和佛法的方式方法,通过引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例子将深刻的道理用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汉藏双语对应,并对每品(章节)中的配图加以说明注释。《萨迦格言》是藏族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此次出版的《萨迦格言》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插图及汉语翻译版本,译文以七言四句为格式,简洁明了而又朗朗上口,同时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萨迦《萨迦格言》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br]  藏族文学史举例分析《萨迦格言》的艺术特点  藏族格言文化的伦理观包含着反对暴虐、倡行仁政,尊重知识、恪守道德,弘扬佛法、安抚民心,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敬老尊长、知恩图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藏族格言文化巧妙地将宗教伦理道德观,特别是藏传佛教伦理道德观融入藏族社会伦理道德之中,流露出为政以德、为政以智、以法治国、慷慨布施的伦理辩证思想。格言诗作者告诫人们尊崇那些行为温和、心地善良、爱民如子、明辨是非、奉行佛法的贤明君主;推崇知识渊博的学者和赞颂品德高尚的智者,认为尊重知高德厚的学者,就是热爱知识的表现,把学习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加以提倡和赞美。提出尊敬学者、远离恶人,广采博纳,运用智慧,同心同德才能众志成城,团结友爱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等伦理思想。藏族格言文化中的辩证观指出智者为强、愚者为弱,运用智谋、以弱胜强,明法则强、悖法则弱,合则强盛、分则衰败,以柔克刚。作者分析并举例说明了藏族格言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闪烁着哲学智慧的光芒。藏族格言文化中大凡为政、守法不失,为政之道、重在富民,洁身自好、清正廉明,君王为政、务在举贤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藏族格言文化中的从政观念。而治学观着重论述了勤学医愚、求知益人,存疑问难、不耻下问,艰苦备尝、笃志博学,戒骄戒躁、虚怀若谷,鄙弃逸乐、学而不厌,专一悠久的思想观念。藏族历代学者认为,知识就是财富,掌握了知识,就是具备了道德。作者又从明理为智、迂腐为愚,智者高大、愚人渺小等方面论述格言文化中的智愚观。文中通过赏析认为藏族格言诗的作者关于智者和愚人的论述,并非简单地谈论智者和愚人的智商或者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是通过所塑造的智者和愚人的不同形象,来剖析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借助正确和健康的理智来思考和解决这些矛盾,并运用胜败、优劣、强弱、利弊等的对比,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格言文化中的幸福观又包含辛勤劳动、崇尚道德、乐善好施、造福于人的思想。通过赏析认为幸福观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认为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因素;第二,认为单纯的物质生活享受,并不能构成具有美满内涵的幸福,惟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构成美满与幸福的重要内在因素;第三,把佛教的乐善好施、积德造福和对佛法僧三宝的虔诚,看作是创造幸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藏族格言诗的作者们把幸福看作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从而提出了衡量幸福的标准。而审美观着重体现了一切景语皆为情语,雄奇刚坚、壮观美丽,相互对比揭示美丑,修身养性等。作者通过对审美观的赏析,认为以它短小精悍的独特形式,精美简练的语言,热情地歌颂和赞美真善美,辛辣地嘲讽和驳斥假恶丑,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宗教观主要论述了佛法无量、敬奉三宝,人生惟苦、皈佛解脱,诸恶莫为、因果无欺,各德行善、慷慨施舍,忍辱无争等思想观念。通过赏析认为宗教作为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力图用宗教理论来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因而作为僧侣的格言诗作者将宗教教义融入格言文化之中,则是合情合理的事了。藏族格言诗的艺术魅力中着重论述了比喻对比、夸张手法,结构独特、构思巧妙,格律多样、语言活泼,通过赏析深感这些格言诗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洋溢着生活的激情,飞溅着诗意的火花。认为藏族格言诗无论从它的艺术魅力、思想内容、格律形式,还是从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都是古人留下的文化精品。[br]  古印度大乘佛教祖师龙树大师的《修身箴言》。龙树大师一生在敏锐观察社会纷繁复杂事象的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哲理深邃的修身箴言佳作。《萨迦格言》的作者萨迦班智达精心研究龙树大师的《白智论》、《益世格言》、《智慧树》和贾那嘎的《修身论》等,然后结合西藏的所见所闻,创作了著名的《萨迦格言》。《萨迦格言》的问世,为藏族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体裁,开藏族写作哲理格言诗之先河。因此,藏族格言和古印度格言在印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源与流的关系。本书作者还将儒家经典《论语》和《萨迦格言》相提并论,把孔子一生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言论与萨迦班智达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哲理格言相比较研究,从而扩展了藏族格言文化的研究领域,使藏族格言文化的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解读藏族格言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br]  藏族格言诗一般是正面赞扬,反面批评,使用笔墨不多,艺术效果显著。它既具有佛理的深奥意趣,又贴近常人的普通生活,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群众性。藏族格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雄浑豪放,汪洋恣肆;有的大胆抒发,语言泼辣;有的含蓄蕴籍,一往情深;有的比喻精彩,深入浅出。格言诗作者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渊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对佛经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山川地貌、民俗风情等了如指掌,甚至对动物的活动特点、植物的生长特征、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金木水火土的属性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都观察入微,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br]  萨迦格言那些句子引入了民间谚语  《萨迦格言》产生的时代,正是西藏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时期。九世纪中叶,朗达玛死后,吐蕃王室崩溃,奴隶制度被各地的奴隶起义暴动从根本上摧毁,西藏开始分裂为许多小的地方实力集团。它们之间相互征伐,战争连绵,直到元朝建立中央政府时,才结束了持续三百多年之久的混乱局面,统一了西藏。由于社会生产自身发展的要求,再加受到内地封建经济制度的影响,在十三世纪前后,藏族地区社会经济中的封建成分逐步增加,封建农奴制的经济结构已经逐渐形成。此时,曾被朗达玛一度摧毁的宗教,又因各地方势力的崇奉和提倡兴盛起来。某些地方统治者一面不断派人前往印度修习佛法,一面又从印度迎请有名的佛教大德到西藏宣扬教义。由于传承的不同,加之各不同地方政治势力的需要,佛教便形成了甲当、噶举、萨迦和宁玛四大主要派别。各派之大喇嘛为了扩大本派的势力范围,便兴建寺庙,广收徒众,著书立说,用文学形式争相宣传本派教义或主张。因此,佛教哲学一时呈现繁荣景象。[br][getwml=97]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